我国乘用车市场已由价格战转向智能驾驶竞赛,新技术、新趋势为行业中现有和新进的竞争者创造破局机遇。出口方面,国内汽车产业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并跟随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实现出口结构向高端化的升级。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热销带动下,乘用车领域景气持续恢复。

  展望2024年,市场人士认为汽车销量有望进一步提升。从细分领域来看,随着销量的提升,整车制造领域将直接受益。此外,随着智能化的加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细分领域也值得重视。

整车制造

业绩有望持续上行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发展,以及车辆和零部件的国产化,原有的汽车整车制造格局将迎来巨大变革,龙头企业或将强者恒强。

  有行业人士指出,国内需求方面,价格战影响减弱、库存逐步消化,2023年下半年国内需求持续回暖。出口需求方面,2023年中国车企依靠新能源技术实现产品力提升,突破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并在传统市场实现市占率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十一个月,汽车累计产销量超2022年全年,商用车延续改善态势。

  1—11月,汽车累计产、销分别为2711.1万辆、269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10.8%,较1—10月分别增长2%、1.7%;累计产销量超2022年全年。分车型看,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70.5万辆、260.4万辆,环比分别增长7.6%、4.7%,同比分别增长25.8%、25.5%;1—11月乘用车累计产、销分别为2344.1万辆、2327.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9.3%;1—11月商用车累计产、销分别为367.1万辆、36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4、21.8%,增速较1—10月分别增长3.3%、2%。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整车出口表现亮眼,1—11月,累计出口441.2万辆,同比增长58.4%。其中,乘用车为372万辆,同比增长65.1%,商用车69.2万辆,同比增长29.8%。

  展望2024年,乘用车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将步入快车道,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到44%。

  安信证券分析师徐慧雄指出,从业绩角度来看,2023年整车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环比分别增长32.2%、57.4%,表现亮眼。2024年整车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上行。其一,2024年全新车型数量相对较少、竞争趋于温和,合资车企进一步优惠的概率较低、自主品牌降价压力较小;其二,销售结构有望进一步升级,高端车型拉动盈利上行;其三,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滑、整车企业技术持续迭代,供应商管控能力增强,成本有望持续下行。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吴晓飞指出,在自主品牌崛起背景下,优势乘用车整车将开启价值重估之路。一方面,份额潜力有望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对合资品牌的替代,“出海”逻辑将得到强化;另一方面,随着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打开,单车盈利潜力将大幅提升。自主品牌崛起在加速进行,中高端市场即将迎来拐点。2021年以来,在智能化和电动化双重驱动下,自主品牌市占率不断提升,2023年这一趋势仍在加速。在价格体系崩塌后,日系合资品牌销量明显下滑,自主品牌在10万元至20万元这一价格带加速抢占市场份额。随着优质车型不断上市,自主品牌在30万元以上的市场替代也将加速迎来拐点。

  从长期来看,随着政策支持延续且优化,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长,支撑乘用车销量持续恢复。个股方面,比亚迪、长城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被普遍看好。

智能座舱

渗透率将加速提升

  汽车电动化进入下半场,智能化发展方兴未艾。终端消费者倾向于科技感知强的智能化产品,叠加国家智能车网联车战略支持,带动汽车智能化加速落地。

  有行业人士指出,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同时叠加供给侧技术的快速迭代加快推广、政策的大力支持,行业增长空间广阔。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汽车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中国市场的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中国智能座舱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至37%,成为全球主要的智能座舱消费市场。

  座舱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汽车功能的逐步增多、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演变,座舱也由电子化向智能化发展。华安证券分析师胡杨指出,智能座舱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越来越重要,一方面,是因为智能座舱能够给用户提供个性化体验的成就感;另一方面,由于自动驾驶技术门槛较高,仍需时间解决,绝大多数车企尚无法以其为核心卖点,智能座舱进而成为打造产品差异化的最好切入点。

  展望未来,座舱渗透率的提升驱动力将主要来自两方面。基于公开数据测算,乘用车份额45%左右的核心下沉市场需求,随着产品成本的降低,有望迅速释放。按照相关数据,全液晶仪表渗透率距离“天花板”仍有较大的空间,市场增量空间接近百亿水平。此外,自主品牌全液晶仪表、环视、HUD渗透率,均较合资品牌有较大的领先优势。随着自主品牌对市场份额的快速抢占,有望带动渗透率加速提升。

  有行业人士指出,智能座舱实现难度低,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将率先实现商用落地和商业模式开发,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重点。长期而言,智能座舱赛道的成长性将不再依赖基础功能渗透率的提升,而需着眼于可打造差异化体验的新型智能应用,带动单车价值量的增长。

  “智能座舱作为科技感最强的消费单元,增长空间将被持续打开。”方正证券分析师王玉表示,汽车产品的变革本质上是追求“人的解放”,汽车定位转向更舒适更便捷的“第三生活空间”,终端消费者倾向于科技感知更强的智能化产品。智能座舱作为汽车中消费者感知最强的单元,市场发展迅速。座舱控制器、中控屏幕、液晶仪表、HUD、电子后视镜等多个子领域不断智能化升级,增量空间显著。王玉预计,2025年,我国整体市场规模可达1030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2.7%,全球5年复合增长率为9.63%。王玉建议投资者关注智能座舱领域内黑科技供应链,包括AR-HUD、光场屏、电子后视镜、车载天幕等供应商。核心标的有华阳集团、德赛西威、联创电子、水晶光电、欧菲光、光峰科技等。

自动驾驶

政策体系进一步清晰

  2023年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运行,产业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有行业人士指出,随着该《通知》的发布,政策端驱动力正逐步落地兑现。随着未来相关细则的逐步细化,支撑高阶智驾落地的政策体系有望进一步清晰。

  消息面上,宝马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显示,宝马集团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市正式获得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未来,宝马将在上海市政府的监督和指导下,在指定区域开展L3高快速路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前,华为计划实现城市智驾NCA开通至全国,特斯拉FSD计划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两大巨头的智驾方案加速落地触发鲶鱼效应,各大车企也竞相加速智驾方案落地。

  随着城市NOA的应用加速,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制度的不断落地,高阶辅助驾驶正逐渐走向标配。方正证券分析师王玉指出,得益于硬件平台和软件算法的逐步成熟,自动驾驶下半场来临,商用车自动驾驶率先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智驾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长期增长空间已经开启,带动车载感知、定位、决策、汽车软件、域通讯、线控底盘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也有分析认为,2023年自动驾驶头部厂商相关车型大卖且智驾版本占比较高,证明高级自动驾驶功能走向供需双重驱动。随着自动驾驶政策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头部厂商有望率先获得自动驾驶功能渗透率提升带来的收益,因此,持续坚定地看好智能驾驶产业链的相关机会。

  城市NOA即将步入规模量产期,受限于高精地图本身的覆盖度、成本和更新频次等问题,“轻地图、重感知”的自动驾驶方案成为众多车企的主流选择。在“轻地图、重感知”技术路线驱动下,激光雷达、高像素车载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快速上车应用。

  东吴证券分析师陈睿彬指出,从车载摄像头领域看,自动驾驶升级推动车载摄像头单车装载量逐步提升,同时,为满足更高等级自动驾驶需求,车载摄像头像素提升带动车载摄像头价值量。激光雷达方面,在自动驾驶等级提升加速趋势下,激光雷达成为各大高阶智驾方案的主流选择。而随着高阶智驾方案车型逐步规模化,也迎来放量机遇。

  陈睿彬建议关注感知层硬件激光雷达产业链公司,个股包括水晶光电、蓝特光学、凤凰光学、永新光学、炬光科技、长光华芯、高伟电子;车载摄像头产业链公司,个股包括舜宇光学、联创电子、欧菲光、韦尔股份、思特威、格科微;连接器公司,个股包括电连技术、永贵电器、意华股份、徕木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