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则通,通则达。洗牌后存活下来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不断在交易品种、交易模式、交易业务等方面积极创新,谋求出路。

  随着针对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活动工作的深入推进,在“良币驱逐劣币”后形成的新格局下,地方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复苏迹象明显,多家交易场所取得了创新和突破。

  12月12日,进口大豆现货交易市场保税交易库启动仪式在深圳前海举行。当天,试点企业通过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开展全国首批进口大豆保税交易库入库分销业务。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进口大豆现货交易市场保税交易库业务将为境内外大豆产业上下游客户提供全新交易场景,依托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的一站式服务,产业客户可在线完成大豆交易、交收、结算、融资等。此外,截至2023年12月11日,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当年累计成交金额1270亿元,已成为深圳首家“千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12月5日,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旗下浙油供应链管理(舟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油供应链)与浙商银行舟山分行、浙江顶泽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顶泽能源)共同完成首单1000吨0号车用柴油的订单融资业务。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该订单融资业务是由浙油供应链联合浙商银行舟山分行为油气企业共同打造的采购融资模式。该业务模式将浙油供应链作为贸易链上核心企业,与油气贸易商、银行签订三方协议,在此协议框架下,油气贸易商根据与浙油供应链签订的批量采购合同与订单向银行申请融资,银行核实无误后将货款支付给浙油供应链,后续油气贸易商可以分批向银行回款并申请提货。

  变则通,通则达。洗牌后存活下来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不断在交易品种、交易模式、交易业务等方面积极创新,谋求出路。比如:华东石油交易中心获得订单交易模式的批准;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推出罐容交易,上线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等调期交易产品;广西八桂食品交易中心白砂糖期现价差点价交易正式上线。此外,还有一些交易场所推出了“拼单集采、产能预售、订单转让”等交易模式,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交易方式。这些创新为大宗商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创新,可以看到多数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举措都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比如:广西林权交易中心大宗商品现货指定交收仓挂牌设立,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收服务;浙江海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基于港口物流枢纽优势上线“浙里有矿”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广西启动了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期现联动交易平台,以期通过提供全链条一揽子交易解决方案,助力广西钦州打造重点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跨境交易服务枢纽;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推动柴油品种“期货稳价订单”业务,在稳定市场价格的同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此外,国内多个自贸区也在积极探索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大宗商品交易,为大宗商品交易场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大宗商品交易场所逐渐活跃,一批假冒仿造交易场所的群体又开始活跃起来,让许多交易场所备受困扰。期货日报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已有海南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山东齐鲁农产品交易中心等多家交易场所发布声明,表示有不明人员和组织冒用交易中心名义实施不法行为。

  大宗商品交易和流通是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涉及农林牧渔、能源化工、金属矿产等诸多基础性行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推陈出新”是保持市场活力的必要条件,但切记创新要基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前提,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的稳定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